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新华社:浙大一院这项全球首例,让2岁女孩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3-6-20   被阅览数:271 次   来源: 小肠移植网


2023年6月17日新华社报道截图
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浙江省“医学高峰”建设目标、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推动优势高峰学科建设。6月17日,新华社报道了《浙大一院开展3D腹腔镜辅助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报道,下面为报道全文: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开展全球首例3D腹腔镜辅助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手术。在专家团队娴熟的3D腹腔镜手术技术应用下,一名29岁、刚生完二胎不满4个月的年轻母亲,将1.8米小肠作为最珍贵的生命馈赠,共享给她生命垂危的两岁女儿,如今母女即将出院。

来自河南的妮妮(化名)在去年5月被确诊为急性肠坏死,医生紧急为她切除了大部分的小肠,剩余小肠不足1米。但妮妮病情没有好转,一直不停地高烧、拉血便,她的父母签下20多张病危通知书,也不愿放弃女儿,又一次手术后妮妮剩余的小肠仅剩不到30厘米。

失去了吸收营养的小肠,妮妮每天至少要静脉注射1000毫升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已经怀上二胎的妮妮妈妈遍查资料,几经辗转找到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中心。

自2019年10月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中心成立以来,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和中心主任吴国生教授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疑难小肠移植手术,包括自体小肠移植和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例数已超过百台。


经过周密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妮妮被诊断为因急性肠扭转引发的短肠综合征,这种疾病每百万人口约有2至5例的发病率,小肠移植是重要的治疗选项。


吴国生教授指出,小肠移植是解决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亲属捐献活体小肠移植较社会捐献小肠移植具有组织相容性好、缺血时间短、最佳手术时机选择、充分免疫诱导及脱敏等优势。

经过检查,妈妈与妮妮的血型相吻合,即便刚生完二胎、尚在哺乳,她也毫不犹豫断奶、要捐出自己的一段小肠救女儿。考虑到妮妮妈妈刚生完宝宝、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吴国生建议以3D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取出部分小肠,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却考验着医生的外科技术。


团队开展手术中。浙大一院供图


6月6日,吴国生团队成功采用3D腹腔镜技术,从妮妮母亲体内获取了1.8米小肠移植给妮妮,手术仅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他提到,这次利用3D腹腔镜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活体小肠移植供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开辟了新途径,有望成为活体小肠移植供者小肠获取的标准术式。



如今,妮妮已经转入普通病房,不久将康复出院。吴国生介绍,每年他都会接诊数十例肠扭转患者,近八成患者是不可逆性的肠坏死,出现“短肠”甚至“无肠”的情况,从而需要进行小肠移植,其中青少年占了不少比例。他特别强调,出现严重的突发腹痛,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查明腹痛原因。目前,肠扭转没有确切可靠的预防方法,但养成不暴饮暴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免造成肠动力异常,可以切断部分肠扭转发生的外因。

梁廷波书记强调,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器官移植中心,浙大一院将不断“挑战高精尖、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手术”,从充分的术前评估、到精准手术技术,再到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的围术期管理,积累了大量的高难度器官移植经验浙大一院将始终紧扣国家健康战略急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回应医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全力以赴高质量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卫生健康领域“国之重器终坚持公益性和高质量发展,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聚焦全生命链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医教研为主线,以加大基础研究和临床合作为改革突破点,全面发力医工信等交叉行业,不断产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文字来源:新华社记者 黄筱,文章略有删改

特色医疗

专家团队

知识园地

移植需知

微信二维码

咨询电话:

15921013502 (刘医生)

13679291684 (杨医生)

ICP备案信息:陕ICP备08004617号